「實驗室的核心,其實是『人』。」由藝術家鄭淑麗概念發起者,LAB KILL LAB探討性別、農業、環境、網絡 Seven days program: Concept and direction by Shu Lea Cheang, LAB KILL LAB situates non-conforming artists in collective work sessions.

人們通常以為,實驗室總是物件為主角的場合。然而,從水資源、糧食、植物與環境感知、到性別議題,哪一個不是為了解決人類所製造的問題?「實驗室的核心,其實是『人』。」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資深顧問蔡宏賢說。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1214日至20呈現「LAB KILL LAB」實驗室計畫,此計畫由藝術家鄭淑麗為概念發起者,是為期一週透過 5 個橫跨性別、農業、環境、網絡議題的流動「工作站」,探索藝術轉譯不同議題結合多元形式的活動,並將針對工作站的主題舉辦講座及集體表演。

鄭淑麗(Shu Lea Cheang),藝術家及電影導演。被認為是網路藝術先驅的鄭淑麗,其作品《布蘭登》(BRANDON1998-99)是美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首件委託創作及收藏之網路藝術作品。2019年,她更以複合媒材裝置作品《3x3x6》,代表臺灣參與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2020年,她獲得了美國古根漢獎學金支持,製作她正在發展為病毒另類實境科幻的電影《UKI》。

Portrait of Shu Lea Cheang 藝術家鄭淑麗©TFAM

「實驗室」更像是一種概念,以 7 天的工作站形式,集結不同的藝術家,並結合在地深耕的運動者、文化工作者、科學實驗室、農業生物實驗室等進行跨領域的集體合作。工作站將分別依照設定的主題,由核心藝術家和參與者進行田調和實地實驗,最後再以表演或是講座,設置該領域的回應人,進行討論。

概念發起人鄭淑麗認為,這次的系列工作站以混種的狀態,藉由「實驗室」的概念開展,因此更像是一場跨領域聚會,歡迎大眾隨時加入。為了讓不同的工作站有更多的連結,鄭淑麗將透過煮食計畫「Kitchen Social Act 」,將不同工作站所用到的材料烹飪成佳餚,以飲食建立關係。

「LAB KILL LAB」集結流動實驗室的各種樣態。圖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LAB KILL LAB」的 5 個工作站包含植托邦」、「自助飲水站岔派樂基因米學院之米蟲革命科技妄想每個工作站皆獨立運作,探索各自設定的議題,看似領域不同,但「流動」的概念貫穿其中,在性別、農業、科技、環境、網絡之間不斷的延展和交融,如同網路節點般不斷增生和擴展,並透過藝術來轉譯。

例如,在「自助飲水站」(WATERIA)和「米學院之米蟲革命」(RICE ACADEMY Rice Bug Revolt)這兩個工作站裡,藝術家不約而同以「聲音」作為轉譯的藝術媒介,來探討自然、環境、性別、農業等議題。透過聲音的創作進行跨領域對話,觀眾可以在「自助飲水站」裡探索藻礁生態與社會環境的關係。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圖/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自助飲水站」工作站所關注的大潭藻礁,分布於臺灣西北部綿延桃園 27 公里的海岸線,沿線灣罕見特有種海洋生物與珊瑚的家園,但由於污染和開發,環保人士、水資源保護聯盟和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都呼籲以緊急行動拯救桃園藻礁,並以「#Taoyuanalgalreefs」為行動關鍵字。此工作站透過監測水流及水中生物、對海水的化學毒性和酸化程度進行採樣和分析,並以系統化的方法來蒐集此區水域的生物數據,藝術家再將得到的訊號,用聲音來轉譯,呼籲大眾對水源救援行動的關注。

而「米學院之米蟲革命」工作站,則是真的以「米蟲」為研究對象。米蟲,這個在過去常被用來形容消耗米糧卻不事生產者的名詞,在米學院裡,卻是試圖讓參與者從每一粒稻穀中孵化的米蟲發聲,策動米蟲革命,來擾動不可缺乏糧食的世界。

「米學院之米蟲革命」培育並研究米蟲,此照片攝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組姚美吉副研究員實驗室。圖/鍾湫浤提供

「米學院之米蟲革命」工作站,透過將設計穀物儲存塔結構,來製作特殊的養蟲容器,同時也將借鑑控管農業害蟲的科技及控制系統,藉此來檢查高頻的輾壓聲和低頻率的溫度變化,嘗試刺激容器內部的米蟲革命,甚至讓這種『內部且微觀的革命』,歷經潛伏休眠期、繁殖期再到大流行期而變得清晰可見。

而「植托邦」工作站則是以「植物治理」為核心概念由兩位不同的創作者帶領兩條截然不同的步行路線,來感知植物所串聯的世界。坪林採集人共作室陳科廷帶領的回魂術,樹魂回」,發想自坪林鎮曾經發生的異事,有一整排13棵樹齡超過30年的亞歷山大椰子樹,在缺乏良好溝通的情況下被砍除。試想是否能夠讓「意外死亡的樹能回魂,又將如何訴說、傳達生前的無盡之言?」

「科技妄想」跨女權主義者的集體駭客工作站(康絲坦札‧皮娜Constanza Piña提供)

而「科技妄想」工作站則從跨科技女權主義者的角度,提出集體駭客工作站的構想,並由康絲坦札皮娜(Constanza Piña,智利/墨西哥)主持。

康絲坦札‧皮娜,自2017年起即在南美洲組織「當賽博格女孩遇見科技女性主義者」(Cyborgrrrls Encuentro Tecnofeminista)活動,集合女性主義駭客、技術無政府主義者及網路自由主義者一起的派對,共同重新認知改造科技、美學及性別概念。此工作站並邀請聲音藝術家張晏慈、廖海廷,與康絲坦札皮娜共同執行「感性、感官性和肉體性技術」及「去你的試音:反對聲音測試中的性別歧視暴行」兩場工作坊。工作站也尋求灣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和組織加入合作,並徵集工作坊參與者一起從科技文化實踐中尋找共居空間和新工具。

「LAB KILL LAB」集結流動實驗室的各種樣態。圖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LAB KILL LAB」

  • 時間:12月14日 至 12月20日
  • 地點:C-LAB圖書館展演空間1、2樓
  • 構思與策畫:鄭淑麗
  • 成員:胥倍拉‧派屈奇、陳科廷、東冬‧侯溫、張方禹、陳珊珊、伊苞、吳梓安、澎葉生、張永達、張惠笙、王巧萍、秀賽‧奇洛加、瞿筱葳+高嘉良 +零時政府社群、曹存慧+宮保睿+吳柏旻、安德雅‧諾夫、大山龍、孫詠怡+李紫彤、哈爾姆‧范登多佩爾、迪文‧肯尼、琳恩‧赫胥曼‧李森、 尚恩‧拉斯佩+法蘭西斯‧曾、劉昕、賴明信、姚美吉、賴躍仁、鍾湫浤、劉耀華、梁正賢、太郎、馬丁.豪斯、弗朗茲.薩韋爾、鄭淑麗、康絲坦札 ‧皮娜、張晏慈、廖海廷